老有颐养 城有温度 棋牌游戏- 棋牌游戏平台-APP下载兰州全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
2025-10-27棋牌游戏,棋牌游戏平台,棋牌游戏APP下载
“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”,一直是习心中沉甸甸的牵挂。习曾多次视察兰州,对养老服务工作都作出了重要指示。相关数据统计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兰州市常住人口443.65万人,60岁及以上101.47万人,占总人口的22.87%;65岁及以上74.5万人,占总人口的16.79%。我市老年人口基数大、增长快、高龄化的特点明显。面对这一重大社会课题,兰州从政策体系构建、服务网络完善、老有所为激发等多维度破题,以人文温度筑牢根基,走出了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老龄社会治理之路。
近年来,兰州市聚焦广大老年人在社会保障、养老服务、健康支撑、社会参与、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,系统谋划、整体推进,构建起较为完善的“十四五”老龄事业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,先后制定《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方案》《兰州市“十四五”养老服务体系规划》《兰州市养老服务条例》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,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,形成了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格局,为全市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撑。
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,需要搭建软硬兼施的支撑体系,实现从生存保障到生活品质的升级。兰州市以第一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,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、社区养老为依托、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功能完善、规模适度、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,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改革城市、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2家、乡镇(街道)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5个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10个、村级互助幸福院510个,养老总床位2.44万张,可为“15分钟生活圈”内老人提供托养照护、生活照料、健康管理、休闲娱乐、文化教育、心理关爱等服务,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。
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核心,在于破除“年龄歧视”的隐性壁垒,重构“老年价值”的社会认知,老年人不仅是需要照护的群体,更是社会经验、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的宝贵载体。为激发银发活力,兰州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,继续为社会作贡献,以开展智力援助、基层治理、社会服务等为内容,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优势资源,打造了兰州市“银龄行动”品牌,先后推出兰州市公安局“银发警色”、兰州市司法局“银龄援助”、兰州市老年大学“不负年华银龄绽放”等品牌,实现了老有所为拓面升级。当老年人从“家庭里的长辈”变成“社会中的参与者”,他们不再是“时代的旁观者”,而是“城市的建设者”,老龄社会的挑战也随之转化为机遇。
安宁区的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则展现出更强的服务能力。该平台整合了辖区养老服务资源,为734位“三无”、特困、失能、高龄老人建立了专属服务档案,提供上门助餐、助医、助洁等服务。平台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已累计完成4.2万次服务工单,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20分钟。“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要让老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心。”安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,未来还将进一步升级平台功能,让智慧养老服务覆盖更多老年人。而医养的深度融合与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等现代化服务,则让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基本的便利医疗服务。
在兰州,像“花开老年大学”这样的精神滋养平台还有很多。雁西路社区组织开展了各类老年人社区学堂近十个课程,兰通社区组建了合唱团、舞蹈团等13个老年社团,每周课程排得满满当当,还定期举办象棋比赛、书法展览、社区运动会等活动;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设免费声乐课、书法课、交际舞课,利用春节、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文艺汇演;银滩花园社区打造综合文化活动中心,为老人提供琴棋书画的活动空间这些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,让兰州的社区养老从物质保障向精神享受全面升级,让老年人在社交中收获归属感,在快乐中安享晚年。
近年来,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,有效增加老年人医养服务供给,兰州市充分发挥市第三人民医院、城关区康乐医院等“院中院”医养结合机构示范引领、辐射带动作用,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、医疗、康复、照护、养老、安宁疗护“六位一体”的医养结合服务。城关区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家“康乐荣养”医养中心,创新开展“白天机构管、晚上家人管,医疗服务+日间托养+居家养老”的复合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。在全市遴选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乡镇卫生院)设置医养结合服务中心,配置护理型床位并实施适老化改造,推进基层医疗逐步实现为失能(半失能)、慢性病、高龄、生活不能自理的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、精细化医养结合服务(日间照护服务),满足老年人医、康、养、护综合需求。
长期以来,康乐医院坚持实行24小时无须家属陪护模式,在医和养的道路上积极探索。医院以政策为导向,实现医养无缝对接。“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后,立足实际,以医为支撑、养为基础,摸索出医生+护士+护理员三职联动的工作模式。当托养老人疾病突发、加重需住院治疗时,即时转入医的模式,进入医疗服务流程,享受医疗保险政策,由医生和护士进行及时有效、专业规范的医疗诊治和护理;当病情稳定后以专职护理员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为基础,转为养的模式,进入居家式的日常养老生活。”康乐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“中心服务辖区4700多名老年人,其中失能、半失能老人102名。我们前期通过入户随访,让老人和家属了解到中心有医疗和养老融合在一起的日间照料服务。每天早晨,子女将父母送到中心,由专业人员提供医疗、康复、保健等服务。到了饭点,指定的助餐机构会按时送餐,让老人们吃上可口的饭菜。这样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子女因工作忙不便照护等现实困难,不断努力推进实现老有所乐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。”城关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吕国忠告诉记者。
阿干医院副院长石新福告诉记者,针对医养结合专项服务工作,医院先后组织12名医疗人员参加专业培训,进一步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。“为了让就诊老年人切实享受到优质、高效、便捷的医疗服务,我们优化服务流程,全面实现一站式住院服务,为住院的老人打热水、送饭,出院时送老人回家。我们将继续深化适老化改造工作,加强与辖区养老机构、村(居)民委员会的合作与交流,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,积极探索医防养融合新模式,让老年人在医疗中享受养老服务,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、细致的关爱。”
“公立医院的核心优势在于医疗资源硬支撑和专业信任度。我们有成熟的诊疗团队、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规范的急救体系,这是养老服务最关键的安全保障。医院决定布局医养结合新模式,源于三个现实考量:一是临床中常见老年人住院难、康复难、养老难的困境,很多老人出院后缺乏专业照护,容易反复入院。二是响应国家号召,公立医院既要承担医疗救治责任,也要肩负民生服务使命,用专业能力填补医养衔接的空白,让养老更有温度。三是鉴于老年人的情绪管控能力下降,认知障碍患病率较高,容易出现走失、乱发脾气等行为,对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照护负担,迫切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。”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吴升祥介绍。
吴升祥表示,作为“甘肃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”“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单位”等标杆载体,兰州市老年护理院自运营以来,始终以“身有所养、病有所医、心有所乐”为核心宗旨,致力于构建高品质、有尊严的长者照护生态。“我们坚持基础筑魂、创新赋能双轮驱动:基础上,5021.6平方米院区布局、246张床位与五大功能区,配齐专业医疗康复及生活娱乐设施;依托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资源组建多学科团队,筑牢生命健康防线。模式上,创新打造医养结合234服务模式两支队伍(医疗服务队+志愿服务队)实现医疗保障与认知障碍照护全覆盖;三大平台(医养交流、服务、标准化平台)打通资源整合与规范引领通道;四大体系(医疗、护理、康复、生活照料)构建全流程标准化服务闭环。”
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,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和迫切任务。习强调“把积极老龄观、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”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发展老年友好社会不仅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,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,而且可以激发“银发经济”潜力,拓展消费市场,促进养老、健康、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,还可以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,增强社会凝聚力,促进社会文明和谐。兰州市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围绕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,加强老年人养老服务、健康服务、社会保障、社会参与、权益保障等统筹发展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二是为老服务有广度。在养老服务方面,兰州市着力构建多元化、多层次的服务体系,通过深化居家社区养老,成功申报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,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732张,完成适老化改造2503户,提供上门服务17.85万人次。建成65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,实现街道全覆盖,并通过“以奖代补”机制激励运营绩效。不断创新老年助餐服务,探索“物业+”“中央厨房+”“养老+”等模式,建成113个社区长者食堂,月均服务30万人次。同时,积极促进机构养老发展,新增公益性床位608张,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补贴政策,推进公办机构改革。
三是助老体验有温度。兰州市将健康老龄化摆在突出位置,多措并举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。通过健康讲座、家庭医生入户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,完善老年预防保健体系,定期开展口腔健康、营养改善、痴呆防治和心理关爱服务,有效推动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5%。加强连续性医疗服务,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比例达95.65%,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95.6%。深入推进医养结合,拥有各类医养结合机构48家,创建省级示范区、机构、基地共13个。
这个理念,在社区的“夕阳乐”爱心餐厅里得到了生动体现。食堂不仅满足了老人们的胃,更意外地成了他们的“社交客厅”。孟慧芬笑着分享了一个故事:75岁的高奶奶和73岁的丛奶奶在这里从陌生人变成了互相照应的好姐妹。“丛奶奶腿崴了,高奶奶会送饭上门;高奶奶眼神不好,丛奶奶就天天帮她占靠窗的亮堂位置。”她感慨道,“食堂早已不只是个吃饭的地方,更像个暖心客厅,老人们在这儿吃的是热饭,交的是朋友,暖的是彼此的日子。”
在所有暖心故事中,最让孟慧芬感到动容的,是一个小小的药盒。81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常因记不清是否吃过药而焦虑,社区便与卫生站合作为她定制了标注清晰的“分时段药盒”。“张奶奶拿着药盒红了眼眶,拉着我的手说:你们比我的孩子想得还细,现在心里踏实多了。”转述这句话时,孟慧芬有些动情,“这句比孩子想得还细,比任何表彰都让我觉得值。这说明我们的服务不是走流程,而是真的走进了老人心里。”
“她完美诠释了科技如何像一把钥匙,为一位内向孤独的老人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生活的大门。”何安琦介绍,陈奶奶在老伴去世后变得沉默寡言,生活局限于看电视和发呆。女儿为她安装了智能音箱,起初她还有些抵触。然而,转机从一个简单的需求开始一次在客服人员的电话引导下,陈奶奶学会了用音箱学习做新菜。“成功后她欣喜若狂,第一次主动给女儿打视频电话显摆。”何安琦说,这个小小的成功带来了老人久违的“我能行”的成就感。


